西陵区窑湾乡茶庵村葫芦包与东山之间所形成的山口,状如马鞍,地势平缓。明、清朝代,是夷陵州古城区以东人们进城出城买卖物质的交通要道,来往商贾行人经过此地时大都会作短暂停留,坐在附近村民摆设的茶棚前歇歇脚,喝喝茶,故很早就有“茶鞍子”之说。山口西南侧山包上,明代夷陵州绅士李云在此修建一寺,名曰慈云寺,亦称慈云上院(《东湖县志》有载)。战乱时期,有部分流离失所的和尚、尼姑混栖于此寺院,天长日久,人们逐渐称之为“茶庵寺”,与此相邻的居民村落取名为“茶庵村”。说到慈云寺的来历,还流传着这么个民间小故事。
相传,清顺治年间,西塞坝有一家培植豆芽菜为生的农户,夫妻二人,育有一男一女。男孩子长到十八岁的时候,也被父母培养成了培植豆芽的好手。他少言寡语,为人忠厚诚实,心地善良。过农历年前的一天,小伙子在天刚朦朦亮时,就肩挑一担鲜嫩的豆芽菜,过三江,到城里售豆芽。沿路边走边暗自盘算,今天的豆芽一定能卖个好价钱,顺便办些年货,再给可爱的妹妹买几件称心如意的好礼物,一家人欢欢喜喜的过个年。他“吱呀、吱呀”地挑着担子,轻轻松松地赶到城内“大十字街”街市。
过大年前的大十字街街市,比平时更加热闹。摆摊设点,密密麻麻,人来人往,熙熙攘攘,吆喝声、叫卖声不绝于耳。小伙子闪来让去,好不容易找到一块空地,刚一放下担子,旁边卖鱼的就说挡了他的生意,叫他换个地方。小伙子二话没说,挑起担子在一店铺旁歇下,又被店老板连推带吼将他撵开。小伙子心想此街市找不到卖菜的地方,就赌气离开前往东门街市,并边走边吆喝:“卖豆芽儿、卖鲜嫩的豆芽儿了”。哪想到坐着县太爷的轿子迎面而来,他也不知道回避,照样扯开喉咙大声叫卖。轿中闭目养神的县太爷睁开双目,掀开帘门,十分震怒,喝令落轿,狠狠整治如此大胆的刁民。几名衙役不由分说,一拥而上,将小伙子打翻在地,一番拳脚相加,雪白而鲜嫩的豆芽散的到处都是。官轿离开好一会儿,小伙子才忍着浑身伤痛爬起身,觉得无脸回家见人,便跌跌撞撞走出东门,晕晕糊糊到了东山坡,巧遇玉泉寺云游至茶庵子的老和尚,见小伙子如此伤心落魄,问明缘由后,便带他回了玉泉寺。
数年后,小伙子已成为颇有名的法师,人称外号:“豆芽法师”。一天,他告别师傅,踏上归程,回到与师父相遇的茶庵子。他站在坡顶西眺,翠福山、沙帽山漂浮似玉带,葛洲坝、西塞坝仰卧江中如蛟龙,阳光普照,山清水秀,美不胜收。环顾四周,林木繁茂,松柏绿翠,来往行人络绎不绝。心想,在此修一寺庙,潜心修行,岂不妙哉!不久,云雾缥缈的山口旁,出现了一座寺庙,门楣上方题额“慈云寺”,豆芽法师也就成了首任方丈。若干年后,法师修成正果,驾鹤西去。后来宜昌古城东门外也建了座慈云寺,自此就有了慈云上院(东山上)、下院之分。
抗战时期,慈云下院毁于日军战机的轰炸。慈云上院在宜昌解放后,因无人看管维护,至1970年修建西陵二路时,残存部分也被完全清除,留下的只有志书记载和人们的回忆。
现在的茶庵村,解放前属宜昌县盘清乡第八保,解放后属宜昌县第八区第四小区,1954年改为第五小区,曾先后历经互助组、初级合作社、高级合作社、人民公社等演变过程。1958年茶庵村随宜昌县小溪塔乡的望洲岗、张家、前后坪大队等划入宜昌市管辖,同年11月17日,撤销郊区区公所,成立东湖人民公社,后更改为前后坪管理区。1961年8月改为茶庵人民公社。1962年划出市郊区、,与宜昌县的石村、唐家、沙河3个大队组建宜昌县沙河人民公社。1971年又整建制划入宜昌市郊。1975年撤销郊区时整建制并入窑湾公社。1984年,茶庵大队改称茶庵村,有3个村民小组,版图面积1.69平方公里。1996年该村根据《宜昌总体规划》,制定完成了《茶庵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》,实施城市骨架拓展的大力推进。2001年5月三峡大学在茶庵村扩建,一期工程开工占地685亩;2003年11月二期工程开工,占地724亩。两期工程占地后,茶庵村仅剩土地0.15平方里,村民由分散居住改为集中居住。
2005年,“村两委”带领全村人民充分利用土地征用费,抢抓企业改制之契机,变资金为资产,先后购置彩陶宾馆、区党校等房产,更新理念求发展,仅此一项年创效益上百万。历年来,村两委组织村民,利用区位优势,多业并举抓创收,不仅筹措资金修建了道路,安装了路灯,喝上了自来水,还为村民办理了养老统筹。如今的茶庵村民已率先进入小康,农村人真正过上了城市人的幸福生活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