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所在的位置:
首页  > 专题专栏 > 西陵区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
最美地名故事——夷陵广场?铁路坝
发布日期:2017-05-16 浏览次数: 信息来源: 字号:[ ]
  在宜昌城区内一讲到夷陵广场铁路坝,可谓是人人皆知,但它们间的范围、概念却有所不同。夷陵广场所指地点、范围具体明确,而铁路坝所指是人们习惯认同的区片名,地点范围不仅包涵夷陵广场,而且还要扩展到其四周近百米的地带。
  说起铁路坝,很多人都会质疑:为何不见铁路之踪迹?那么,让笔者慢慢道来。光绪年间,清政府决定新建川汉铁路,并于1909年12月10日在宜昌府东湖县铁路坝(当时稍加修改为荒芜的空场地)举行宜昌段开工典礼。川汉铁路全长1500公里,从成都经重庆、万县、兴山、宜昌等地至汉口,宜昌铁路坝成为修建川汉铁路的指挥中心,并修建了一栋两层楼的办公用房,由詹天佑任总工程师负责工程建设。经过近两年奋战,宜昌东北面的崇山峻岭间,建起了一些涵洞、桥墩和基本形成长短不一的路基。1911年清政府以“铁路国有”为名,向美、英、德、法四国借款,将路权拱手交给帝国主义列强,进而在四川爆发了“保路运动”,轰动全国,波及宜昌。川汉铁路因此而仓促下马,半途而废,成为世纪梦。新中国成立后,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实现了民富国强,二十一世初梦想成真,宜昌至重庆的铁路全线贯通并通车,打破了“蜀道难,难于上青天”的古训。由于此荒凉草坝曾作为修建汉川铁路的指挥中心,因此而得名铁路坝,并成为区片名沿用至今。
  早期的铁路坝本为宜昌城外荒郊野地,沟沟坎坎,杂草丛生,空旷而荒凉,少有人往,民间曾流传有“铁路坝、鬼打架”之说。1934年冬至1935年春,时任湖北省第九行政区督察专员兼宜昌县县长的罗经猷(四川广汉县人)奉命,以县政府名誉征集民工,利用原川汉铁路办公场地,修建飞机场。机场长735米,宽580米,延伸跑道1000米,起降意大利双翼型飞机。机场建成后,班机主要是“道格拉斯”式飞机,可搭载乘客20人,在此起降。航空业务尚佳时,曾先后开通有泸蓉线、汉宜线、宜渝线航班,国民政府军政要员和社会各界知名人士来往宜昌者日渐增多。除民用飞机外,还驻有中国空军第五飞行队,供军用战机使用。1936年4月12日,蒋介石由武汉乘专机抵宜视察,三天后离宜赴川。1937年全面抗战开始后,航空政务异常繁重。1938年5月和10月,国民政府交通部政务次长卢作浮两次乘机由渝赴宜,紧急调度指挥,抢运重要的工业设备、物质入川。值得一提的是:1939年中秋节前夕,在铁路坝机场已停飞的情况,宋庆龄(孙中山夫人,解放后曾任全国人大副主席,)三姐妹由军委会战地服务团主任黄仁霖等要员陪同,乘专机赴宜昌慰劳抗日将士,江防司令郭忏等宜昌军政官员到机场迎接。
  1938年1月24日,日军飞机空袭宜昌,首当其中的轰炸目标就是铁路坝机场。当天,由于国军防空力量薄弱,防范措施不到位,导致机场上停放的6架国军战机被炸毁,整修机场的民工和市民死伤200余人。此后日机频繁轰炸,铁路坝机场不得不于1939年5月被迫关闭。1940年6月12日宜昌城沦陷后,日军立即利用铁路坝机场,将它作为空袭国民政府战时陪都重庆的日机中转基地,起降战机大肆轰炸中国抗战的大后方。国民政府为粉碎日军的罪恶用心,命令驻守三游洞附近山头的中央独立炮团,用苏制远射程大炮轰击机场,击毁日军战机7架及相关设施,迫使日军停止使用该机场,直至抗战胜利。
  宜昌解放后,铁路坝成为人民群众的集会场所,修建了一个面积约1500余平方米的体育运动场。上世纪六十年代末与七十年代时,宜昌市电子管厂、服装厂、第十六中学、外贸局、公汽公司及宜昌剧场等企事业单位和机关先后修建办公、生产厂房于铁路坝。昔日荒凉的野草坝逐渐热闹起来,面貌随之焕然一新。1997年11月3日,宜昌市委、市政府为适应城市建设和市民群众文化体育及娱乐活动的需求,将建在铁路坝场内的夷陵商业城整体拆除,搬迁至西陵一路原小拖厂区,新建对外开放,占地面积5.25万平方米的夷陵广场。广场内种植草坪3.2万平方米,花坛分布其间,绿化率达66%以上。安装各种类型的灯具853盏,还有音乐喷泉、背景音响、自动喷灌等设备设施。每当夜幕降临,整个广场华灯齐放,异彩缤纷。城中市民纷至沓来,奏响音乐,健身跳舞,挥拳练功,全场一派欢乐景象。
  如今的夷陵广场,四周建有国贸大厦、宜昌商场、丹尼斯等大型购物商场,还有均瑶五星级大饭店及机关、学校等,真正成为宜昌商贸中心、文体活动中心。并相继被国家、省命名为“宜昌市十佳景点”和“湖北省城市建设新景观”,成为宜昌主城区名副其实的休闲、健身、娱乐、游览的景观场所。



分享到: 更多
〖打印本页〗 〖关闭窗口〗
主办:中共宜昌市西陵区委 宜昌市西陵区人民政府
承办:宜昌市西陵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宜昌市西陵区电子政务办公室
ICP备案号:鄂ICP备11018619号